第一百七十章 御门听政(3/4)
作品:《乾隆四十八年》,长长的队伍一直排了很远。而一众亲王贝勒则站在右掖门外,为首的正是十五阿哥永琰,他也是带了八个人,身后的队列也是排的老长。>
辰初时分,随着午门内的大鼓响了七下,左右掖门缓缓开启。一众文武官员在蔡新的带领下,从左掖门排队进入;十五阿哥则带着亲王贝勒们从右掖门进入。>
所有人进入午门后,往北走穿过太和门,过太和殿广场,进入中左门等候。队伍到达中左门的时候,刚好是辰初一刻。>
这一段的路途听着好像不远,但对于很多七老八十的官员和长长的队伍来说,想走快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到了中左门后,官员们会在这里稍事休息、整理仪容队伍,然后再次整队前行。>
之后一路向北,穿过保和殿的东侧,进入后左门等候。到了这里,所有的护卫和仆人就不能再进去了,必须在后左门外候着;因为过了这里便是御门听政的乾清门广场了。>
值守在后左门的大内侍卫看到官员们都到了,便向乾清门内的皇帝转奏诸臣已到,乾隆随即传谕:“诸臣进奏。”>
于是值日侍卫便随同官员们来到乾清门丹墀的东侧,面朝西排队站好。而负责记录《起居注》的四品官员要站在丹墀西侧,面朝东而立。>
整个乾清门东西开五间(古人管两根柱子中间叫一间,乾清门有六根柱子。)南北开三间,这已经不能说是门了,可以算是一个大客厅。皇帝在自己家的“大客厅”接见群臣,处理政务,家天下的意味尽显无遗。>
至于乾隆的宝座,就设在乾清门正中的丹墀上。宝座后有屏风,座前有一张用来放置奏章的桌案,也叫奏章案。>
待所有人全部站好后,经侍卫转奏,七十三岁的乾隆头戴冬朝冠,内身穿明黄色龙袍,外罩一件黑色圆领貂皮端罩,从屏风后缓缓走出升座,两排太监分列屏风的左右两侧。>
“臣等,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从乾清门广场到后左门外,所有人都跪下行礼。>
“平身吧。”乾隆淡淡的说道。>
此时,十五阿哥永琰带领六位大学士来到了乾清门内东侧间设好的座位上落座;四名起居注官则站在大学士们身后,以便随时记录;一众大内侍卫分别立于丹墀下的汉白玉石栏东西两侧。>
接着,各部堂官按照宗人府、吏、户、刑、礼、兵、工、理藩院、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内阁、翰林院、詹事府的顺序,捧举着奏章,依次由丹墀东侧走上台阶,来到奏章案前跪下行礼后,将本部奏章放在了奏章案上。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乾隆在听取官员汇报时,可以按顺序翻阅相应的奏章。>
奏章上交完毕后,各部四品及以上官员,将按照各部顺序和官阶顺序,依次从丹墀东侧的台阶上去进奏回话。比如宗人府左宗正说完了,接下来就是吏部侍郎,以此类推。>
大家“排排坐”轮着来,从各部院一品官,一直到下面的四品官员。>
其他衙门诸如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奏事,排在礼部之后;督捕清吏司、太仆寺奏事,排在兵部之后;五城兵马司奏事,排在都察院之后。>
按照御门听政的规矩,各衙门官完成奏报后,便要按照先后顺序,跟随乾清门侍卫从后左门出去。而内阁诸位学士每天所收上来的本章如果还有单独的折本,那就需要面奏请旨。>
(说了这么多的目的,就是告诉你迄今为止,所有清宫影视剧里关于“御门听政”没有一个是对的!)>
等前面的宗人府、吏部、户部、刑部、礼部先后奏报完,十五阿哥永琰、梁国治以及和珅等人看到兵部尚书庆桂走上台阶时,都内心暗道:“来了!”>
“臣,兵部尚书庆桂有事启奏皇上。”初冬的清晨,庆桂的声音不徐不疾,一如既往的浑厚有力。>
“讲。”原本眯着眼的乾隆突然一睁,已经有些花白的眉角轻轻挑起。>
“据吉林将军都尔嘉转来公文所报,鄂罗斯人自本年六月起,驾驶西洋巨舰,先占踞熊岛,收留罪民逃人,于驻防官兵肆行戕害,自恃险远,狼狈为奸。后又盘踞西拉河口一带,私自开垦耕地,抗拒天兵,残忍杀害驻防官兵及当地边民。鄂人恃其巢穴偏远险阻,侵蚀东北之地,奸恶梗化,以张大其势。扰我朝龙兴之地,猖獗已甚。>
现吉林、黑龙江两地国境漫长,虽旗兵悍勇,但兵力单弱。臣请旨,调兵征剿,以复国土!”>
乾隆听完庆桂的进奏,扭头看着十五阿哥道:“军机大臣议覆如何?”>
这事昨天永琰下午的时候已经找他汇报过,到了晚上宫门下钥前,乾隆已经同意了。此时不过是按流程要有一问。>
永琰连忙从座位上站起,走到奏章案前跪倒行礼,道:“臣等附议。”>
乾隆点点头,朗声道:“化外蛮夷,肆横不法。以其器利,致官兵进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乾隆四十八年 最新章节第一百七十章 御门听政,网址:https://www.xbqg9.net/1/1891/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