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九章 巫山神女,并蒂魔花(2/3)

作品:《道上王

三个女儿,名叫瑶姬,《太平广记》则说她是西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瑶姬尚未出嫁就夭折了,葬身于巫山南坡,被称为巫山之女,生前没有任何惊天动地的事迹,却洋溢着了罕见的情色光辉。

《山海经—中次十一经》说她还叫“女尸”,这并非指她的死亡之身,而是指一种职业名称,即代神受祭的女巫。瑶姬死后化成一株瑶草,叶子重叠茂盛,果实像菟丝子,据说吃了后可以增加妖媚指数,眼见得是一种用来催发情欲的药草。有人认为“瑶”字通“淫”,“瑶姬”这个名字,其实就是“淫姬”的另一种称谓。

这绝非一个贬义的称谓,恰恰相反,在一个以生殖力为标记的母系氏族社会,淫荡就是最高的美德。“瑶姬”,是女巫、催情草及其媚术的三位一体,她的使命,就是用药草和仪式来制造情色的氛围,为部落男女的交媾、生殖和繁衍做出安排。

换言之,在她身上,叠印着楚民族祖先女神的模糊原型,代表着最磅礴而无限的生机,具备着让整个族群生命轨迹得以延续的伟大功德,而这股根源神力,此刻就铭刻在这根石柱上的符文之中。

能够承载这样的神力,这根铭刻着巫山神女的天然神印符文的石柱,正是采自巫峡十二峰中最纤丽奇峭的一座命名为神女峰。

这更石柱本是一块璞玉,精气浓厚,在神女峰中,不知道经受了多少年的风雨,汇集了历代多少人对巫山神女的神往和信仰,经历多少奇遇,才形成人形神印,这是天地之中的奇迹!

昔日宋代词人陆游无法压抑对巫山神女的好奇,曾经专程前往奉节凭吊。他在旅游随笔《入蜀记》里写道,民间将巫峡十二峰中最纤丽奇峭的一座命名为神女峰,从前,这里每逢八月十五月圆的时候,就有音乐声在峰顶盘旋,引发一片遥相呼应的猿声,直到次日清晨才慢慢终止。

陆游登山的那天,天空万里无云,只有神女峰顶出现了几片白云,犹如凤鹤在上面起舞徘徊,久久不散。陆游为此深感惊异,以为那是一种小小的奇迹。但他并没有意识到,在所有这些奇妙的地理景象背后,镌刻着远古风俗的不朽生命,使得其蕴含有大功德,最终升格为信念之证,是蕴养万物,升华生命的人道至宝。

不过,也正因为其代表着是蕴养万物,升华生命的力量,所以实际战斗力并不高,加上要封印内里的凶物,牵制了许多力量,如此情况下青木公还要强制驱策,败在花颜手里也不稀奇。

现在,这件人道至宝才展现出真正的威力,花颜这些日子以来,正是借着此宝温养自己的花灵,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把花灵的灵性大大提升了一截,宛如寻常山灵精怪,再以此修炼金丹的速度的大大提升,最后凭着先天灵种的优势完全消化了青木公的元神灵胎,直接进入金丹中期顶峰,摸索到婴胎初动的点点痕迹。

更妙的是,那宛如回到母体的生机,将花灵中残存的各种杂念洗去,使其灵性之纯,宛如赤子初生,对其以后的修炼,尤其偏激跃进的魔道功法大有好处。

但是,此巫山神石虽好,对花颜却不是最要紧的,她真正着紧的,是其中封印的东西。

石柱“呼吸”之际,随着神女小腹内的跳动,其中的东西竟然隐约可见。

那是两朵,不准确说来就是一朵,是一朵花开两处的并蒂之花。

那并蒂之花的花茎长约六十厘米,两边共十二支排成双伞形,着生在花茎顶端,花瓣倒披针形,向后开展卷曲,边缘呈皱波状,花被管极短,雄蕊和花柱突出,花型较小,周长在六厘米以上。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并蒂双花的颜色,一血红,一洁白。

《妙法莲华经决疑》有云:云何曼陀罗华?白圆华,同如风茄花。云何曼珠沙华?赤团华。

那正是彼岸之花,是佛经中描绘的天界之花,曼珠沙华,曼陀罗华。

曼珠沙华,血红色的彼岸花。传说中自愿投入地狱的花朵,被众魔遣回,但仍徘徊与黄泉路上,众魔不忍,遂同意它开在此路上,给离开人界的魂们一个指引与安慰。一般认为是只开在冥界三途河边的接引之花。花香传说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因其红的似火而被誉为“火照之路”,也是这长长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与色彩。当灵魂度过忘川,便忘却生前的种种,曾经的一切都留在了彼岸,往生者就踏着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地狱。

而曼陀罗华作为曼珠沙华的一个变种,相传生长在与曼珠沙华对应的冥界三途河边对面的忘川彼岸,语气遥遥相对,色泽却完全不同,白色而柔软,见此花者,恶自去除。

这种花有一种悲哀的特点,要么先抽出花葶开花,花末期或花谢后出叶;要么是先抽叶,在叶枯以后抽葶开花,所以彼岸花花开时看不到叶,有叶子时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惜。因此才有“彼岸花,开彼岸,只见花,不见叶,生生相错”的说法。春天是球根,夏天生长叶子,秋天立起开花,冬天花茎又慢慢褪去,有着永远无法相会的悲恋之意。

相传彼岸花的花与叶虽同为天地灵物,却异处相生,同处相克,天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道上王 最新章节第六百二十九章 巫山神女,并蒂魔花,网址:https://www.xbqg9.net/11/11747/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