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0章(4/10)
作品:《小楼传说》卿才终于明白了当时京昭为何要这样叮嘱。明明答应过了,还是一头栽了进来,这点令他十分郁闷。京昭也一样没法料事如神。她那盒银针,就准备的着实多余。就算她不出手,秦王的人其实也绝对不会让他受到任何真正的伤害。
三方一起“料事如人”的结果,他倒霉成了夹心馅饼里的馅,受了一场大罪不说,伤怒之下,还失手要了晋王的性命。这让他很不安。京昭不得不弃了她昭王的身份,叛出晋营。秦王现在大概也正为了找他而焦头烂额。他顺便还把轻尘和张敏欣也给拖下了水……唉,这样的热闹,委实不是他这种人想凑,能凑的。
在他看来,最好还是溜得远远的,找个没人认识他的地方悠闲度日。对他好,对别人也好,是不是。算起来,这几百年里,他不是没有承受过别人的恩情,但就算对方不是滴水之恩,指望他涌泉相报的,对他那种要命的个性也难免是颇多怨言。他会感恩——但是你休想他会因为感恩,就为了报恩,而替他的恩人们做任何在他看来是不公平,不正当的事。
而每一世,他成人后,都是被人豢养的男宠。除了替恩人在主人面前周旋这种他定然不肯,就算肯也做不好的事情,他还有任何其它报恩的手段吗?嗯,其实,如果他的恩人对他说,把所有你主人赏赐给你的财物都给我,他眼睛不眨就会答应,然后他会转头问他的管家:我的财物都在哪里……但是,话说,任何一个人对他这样说,他都可能会答应……滑稽的是,七百年下来,还真没有哪位鲁莽到向他提过这种要求,而他也就从来没有机会过,主人赏赐给他的“财物”,他的管家们早就心安理得地当成赏给的处理了。
所以,说到底,其实,阿汉始终没有过报恩的筹码。这忘恩负义,冷酷非人的名声,还有他的大小恩人们愤愤不平的目光,也就硬是跟了他七百年。一个施了恩的人,面对一个有恩却不报,甚至你不挑明就根本不会意识到你帮助过他的人,就算是不恨,也再难有多少好意。这是人之常情。
他一直是这种稀里糊涂的性子,上不得台面的身份,任何一个跟随他久了的下人,都不会再觉得阿汉从来不打骂他,不故意为难他,有值得感激的,反而,总是会对某次阿汉不肯替他拦下主人的责罚耿耿于怀。这就像你去问一个人,你这辈子最不能缺的是,庸俗的会回答“金钱”,鸿鹄的会回答“事业”,小白的会回答“爱情”。
有几个人,会想起来回答:空气……
阿汉的这几世,人际关系上,算是失败到极点了。每一次,到了最后,他遭遇不幸时,同情他的人都没有几个,更不用说替他鸣不平了。如果有人认真地向他们解释,阿汉此人,其实从来都是一个很感激别人的好意,很想报答帮助过他的人的人,恐怕,会被所有人一起嗤之以鼻。
即使,那的确是再确实没有的事实。
在傅汉卿看来,受人的恩惠,是天下第一麻烦事。因为报恩是天下第一麻烦事。所以他很怕受人的恩惠。受了人的恩惠,吃饭睡觉当懒猪就不方便了啊。不止是身体累,心更累啊。那将是多么痛苦的人生……而现在,他非常敏锐地察觉,再跑到京昭身边去,将彻底陷入无底深渊。
小七了。眼神呆滞,浑身都微微打着颤。抹去脸上的易容物,露出一张苍白到没有血色的脸。
“阿汉哥哥,我不能跟你去庆国了。”
话未说完,眼泪就要掉下来。
小七虽然聪明伶俐,也有几分暗器毒药的功夫,但他毕竟还没有满十八,平时在雁翎军里就是个被大家宠着的开心果,哪里当得了护卫。昭王将他留在身边,其实更多是为了关照培养他。他是雁翎的孤儿,父兄都战死沙场,母亲也早就过世。他没有亲人,雁翎军中的每个人,也都是他的亲人。
外面流传的消息,雁翎军弑主而叛,晋军乱,无力西进。
天寒地冻,秦军粮草被袭,无力久持,双方和谈。
据说,和谈条约,晋国承诺从此不踏入卫国一步,并许以金银财帛,换取秦卫两国助其剿灭在卫国流窜的雁翎军。
一颗人头,按军阶,一百两银子起价。姬京昭的人头,价值千金。
小七便止不住地发抖。原来,雁翎诸人,并没有像昭王和他说的那样,向东北退却,取道庆国,回东湾。
他们留在了卫国,骚扰秦军。两千人。就算他们个个是马上马下功夫娴熟,能以一当十的精兵,毕竟,他们只有两千人!
没有后方,没有援军,没有粮草。他们走的,是一条死路。
而他们在流干了最后一滴血后,还会被晋买了首级,当作叛徒,示众侮辱。
现在,他明白了。难怪,难怪他死磨活赖,昭王还是坚持要他来接应傅汉卿,虽然明摆着他该是傅汉卿最不愿意见到的人。
想起那些哥哥们,那样温和地笑着摸他的头,那样嘻嘻哈哈地拍他的肩,跟他说,他已经长大了,惹下的祸事,总要收拾,不能再指望他们。
原来,他们是在和他告别。原来,他们是要将他支开来,让他不必和他们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楼传说 最新章节第45-50章,网址:https://www.xbqg9.net/13/13815/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