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 在杭州的思索(2/3)

作品:《臣权

系统传来的各种消息,庞煌听到有很多关于方孝孺不好的传言。

前几日对于姚广孝的暗示,他并不是不知道所指的什么,而是他还没有考虑好怎么处理这件事情,所以装作不解的模样,也不想给姚广孝留下可趁之机。

因为随着庞煌四十余岁的年纪,朝野之间的明争暗斗又要开始了。现在分的很清楚,以彭方、姚广孝等人为首的激进派则是要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利益的做代言人。以方孝孺、杨士奇等人为首的保守派企图通过太子来达到自己的愿望。

想到这里,庞煌的头不由的就开始痛了起来。难道就摆脱不了这种恶性循环吗?一早起来的他,随意地着一袭圆领衫,趿着木屐,在曙光初照的庭院中漫步。仰天远望,远远的天边还重叠着层层灰云。灰云在诡谲地缓缓滚动,那是昨夜里风狂雨暴的残云?它似乎还挟着那种震撼天庭的余威。看着看着,庞煌不由长叹了一声。

现在历史已经彻底的改道,另一个时空的知识对他的帮助也越来越小。回到了大明并改变他,但是却迷失了自己。可能在另一个时空中,谁也猜测不出太子朱标如果没有死,而燕王朱棣败亡的结果,但是改变之后,谁能料到方孝孺竟然成了自己的心腹之患呢?

此时想到方孝孺,庞煌的心情是沉痛而又复杂的。

他记得另一个时空的几百年后,对方孝孺的评价是极高的。汤显祖称其“天地正气”;黄宗羲说他是“有明诸儒之首”;胡适说他是“为殉道之了不起的人物”;郭沫若则说他“骨鲠千秋。”

方孝孺一生,在另一个时空可敬可叹之处甚多,庞煌本人也崇敬万分。然而。其“骨鲠之士”美名之余,亦透出儒学之士的迂腐和固执。这一点对于现在的庞煌体会更加深刻,也许是在另一个时空中方孝孺壮烈的缘故。所以谁也不愿意猜测方孝孺不死将会如何。

自己情报系统档案中方孝孺的履历:字希直,一字希古。是浙江宁海人,师从“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宋濂,是其最优秀的学生。深受器重。他从小聪慧过人,六岁能诗。十三岁善作文,千言立就。他很小的时候。每日读书超过一寸厚,且“日坐一室不出门庭,理趣会于心,虽钟鼓鸣、风雨作不觉也”,人奇其才。

洪武十五年经东阁大学士吴沉等人推荐之后,才引起朱元璋的注意。当时应征至京,在奉天门奉旨作《灵芝》、《甘露》二诗,甚合朱元璋之意。赐宴之时,朱元璋有意叫人“欹斜几具,试其为人”,结果方孝孺“正之而后坐”。

朱元璋对其端庄举止和渊博学问,甚为满意,便有日后辅佐子孙之意,并厚礼遣回乡。此后十年,方孝孺在家读书立说。方孝孺后因人争讼受牵连,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问罪。此时,朱元璋在名录中见到方孝孺的名字,特名释放,后又被举荐,直至庞煌召其进入内阁,才算能参与政事。

庞煌也是看着另一个时空的历史,才鼓励皇帝朱元璋对于方孝孺十分重用,在内阁主事期间,一切皆以方孝孺意见为准,才造成现在的有些尾大不掉的局势。

或许,此时的方孝孺是应该感恩戴德的。然而,朱元璋的施政方法却是和方孝孺心中所想相差甚远,才会在慢慢的等待中失去耐心。

现在方孝孺在朝中为太子太师,参议政事等等职司。在他的教导下,太子朱标的为人算是方正,但也继承了方孝孺的迂腐,对于大明如今的格局有些不满意。因为朱标不能忍受父皇逐渐的集权计划。

皇帝正在建立高度的皇家集权政策,这一点对于方孝孺并不难看出来,这种集权,已经严重的打击了儒家在朝野之间的地位。特别是内阁的成立,儒家将要面对着法家的反击,这一点是方孝孺尤其不能忍受的。

他们在进行着一些准备工作,其中获得太子的支持,在各地大力发展儒家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朱标又请旨尊崇衍圣公,并御赐十字:希言公承彦宏闻贞尚衍,作为孔氏家族辈分用字。

此时孔公鉴继任衍圣公的称号,并在方孝孺的建议下,迁衢州孔庙回曲阜,对于衍圣公家族南北宗进行合并。以保持儒家的正统性。

原来,宋金时期,南北对峙,由于社会剧烈动荡,“衍圣公”出现了南宗与北宗。

北宋末年,女真人起兵南下。徽、钦二帝被俘,赵构建立了南宋。孔子四十八代孙“衍圣公”孔端友于建炎二年离曲阜去扬州陪祀。迁居衢州(今浙江衢州),这就是南宗。

金兵入主中原后。建立了伪齐刘豫政权,刘豫为拉拢汉族士大夫阶级,在阜昌二年将孔端友之弟孔端超的二儿子孔璠,封为“衍圣公”,主持孔庙祭祀。伪齐政权灭亡后,金熙宗天眷二年,仍封孔璠为“衍圣公”。这就是北宗。

南宋孔端友没有儿子,用他弟弟端操的四子孔玠为继承人,其后子孙孔搢、孔文远、孔万春、孔洙都享有南宋的“衍圣公”封号。北宗孔璠是南宗孔玠的二哥。先后传子孙孔拯、孔元紘、孔元措、孔之固等。到孔浈时,因孔浈是孔元措的侄子的小妾所生,曾随母亲被正室赶走改嫁,长大后才被孔元措领会作继承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臣权 最新章节429 在杭州的思索,网址:https://www.xbqg9.net/19/19740/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