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方府论政 上(2/3)

作品:《臣权

任他人。

这是父皇在明着打击太子一系了。尽管朱棣也听说方俊对于是太子身边的近臣,也就是方让之死有着很深的疑点,平日做事也有些出格,但于如此敏感之时被削,朝廷又岂是为了惩戒这么简单呢?

紧接着,朝廷诏旨又下:致仕官员解缙、方孝孺等十三人被颁布了禁足令,也就是说没有皇上的谕旨。这十三个人永远不能出府门半步,也不允许有人探视。

锦衣卫指挥使李祺调任云南都司指挥使。齐泰接任锦衣卫指挥使的职务。同时京城之中,朝廷官员遇刺一事。又牵涉数十人入狱,皇上有好生之德,广施仁政,钦判这些人为苦役,发于东行舰队之中为水手,永世不得上岸。

一场这么大的风波,就被自己的父皇如此的压制下去了,朱棣由内心深处生出一阵阵的寒意,这次风波中。受损失最大的,果然是太子一系,解缙、方孝孺他们只是禁足,数十人的苦役,而且其中也有太子一系的干将。

而自己呢,原来一向不理会北平吏治的父皇,却没有征求过自己的任何意见,就将北平上下的官员换了一遍,这是为什么?

朱棣突然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感觉。父皇步步紧逼。他的自信心已渐程不支之势。自己刚想伸手南方,就被父皇给砍了下来,难道父皇真的不想传位于自己吗?

朱棣忽然觉得愤怒:自己在北平戍边十余载,虽说没有什么大的功劳。但是作为燕王守国门,又因为自己方法得当的缘故,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儒士前来效命。同时也带动了辽东的经济,教育等等。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且自己平日又谨慎恭顺。哪有什么过错可言?为什么要设置这么多的障碍给自己呢?

就这样暗暗想着,心中先是愤怒。继而恐惧,到最后却又感到一丝悲哀。忽然,一个念头从他心中冒起,朱棣隻然而起,急匆匆的在房中转了几圈,却又颓然坐下。仍是拿不定主意。终于,他一把推开槅门,对侍立在远处的侍卫喝道:“去法云寺将智光师傅请来,快些!”

四月十五乃孝慈马皇后忌辰。这一日北平燕王府上下尽皆缟素,太子朱棣与正妃率领在北平的宗室来到位于寝殿右面的宗庙,面对太祖灵位行祭奠之礼。

朱棣行礼时眼泪滚滚而下。在他的带动下,宗庙内一片哀嚎之声,气氛十分哀戚。之所以如此悲痛,一方面固是为人子孙的应有的孝义,更重要的却是为自己前途惨淡而心伤不已。

就在同一天的南京城内,从宗庙出来,太子朱标命太子妃率众人回宫休息,自己则带了侍卫前往东殿议事。

当朱棣踏进殿门时,方孝孺、方中仁、方中宪父子三人与智光和尚已经奉命在殿内等候多时,同在殿内的还有东宫詹事府的张宗浚。

刚刚坐稳,朱标就说道:“孤准备去拜见父皇,不知各位有什么意见?”

当然,朱标所谓的拜见父皇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真正的目的,还是想见见他那个深不可测的父皇朱元璋。

“殿下怕了?”别人不敢出声,但是方孝孺却敢反问道。

“怕和不怕有什么区别?”智光和尚也应声而出,继续说道:“贫僧认为,殿下何苦如此,皇上现在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太子没有应召还是不好冒然拜见皇上还好,去了,往往是越做越错,不去,或许有一线机会!!!”

“住口,太子决议乃是政事,哪能允许你这个和尚插口……。”方孝孺年事已高,但是脾气却是不减,厉声喝问道。他的想法虽然和智光差不多,但是就是不想由和尚插手东宫事务,而且方孝孺隐隐感觉到,自从太子见过这个老和尚之后,心性变的有些不稳,做事也没有了分寸,这是一个不好的兆头。

更何况方孝孺是过来人,明白这些和尚平时满嘴的慈悲为怀,张口就是无欲无求,闭口就是阿弥陀佛,但是吃起人来,从来是不吐骨头的。皇上现在抑佛崇道,太子这样亲近僧人,无疑在别人的眼里是和皇上唱对台戏,而这一点正是皇上会如此对待东宫的原因之一,方孝孺是这样认为的。

“老师……。”朱标看见方孝孺如此对待自己的师傅,虽然在积威之下,不敢对方孝孺斥责,但是已经露出不愉之色,但是智光却好像没有事的人一般。

双手合什,朝方孝孺一躬,神色自若的道:“贫僧知错。但是方大人难道不认同老衲之言吗?”

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儒家的礼教思想让方孝孺闷哼一声。但是却不好再理会智光,只是将头转向一边。任由智光说下去:“老衲以为,皇上如此做,却恰恰是在维护太子,最近京师朝堂之上并不安稳,若真的追究下去,恐怕马上所有的矛盾都会暴露出来,到时间皇上想不杀人都不行了。”

“殿下想想,此时牵涉太子以及两个皇子,三方大臣的争执。一旦挑明,那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刚刚创立的繁华大明就要受到朝堂之上的影响,皇上要不就效法洪武初期的雷霆之怒,妄动杀机,引起朝堂之上的腥风血雨,那是,无论是三方的那一方,都要承受牺牲的后果。皇上为了均衡势力,绝对不可能偏袒任何一方,而且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臣权 最新章节460 方府论政 上,网址:https://www.xbqg9.net/19/19740/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