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眉毛(1/3)
作品:《保媒大唐》“殿下惯用反面教材,出于这些反例往往真实存在,并且不可忽视的缘故,这一点老头子佩服。不过,殿下是否考虑到其中利处?清楚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李承道喝了被自己弄脏的茶水无意识,孔颖达更加不会时刻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的的确确,他在认真听李承道所说的话,无论是否全部有道理。
“杀死一百个人便能救下一千个人,孔夫子觉得应该做?”李承道随即反驳。不容他有所回应,李承道接着开口。
“一名官员,为官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论是官位升迁还是贬谪,都是勤勤勉勉无怨无悔。刚正不阿,两袖清,高亮节,大公无私,情系百姓,似乎存在的褒义词全部能用在他身上。亲自耕种妻子织布,一家人布衣简陋,粗茶淡饭,看见了穷人必定会给予救济,看到不平必定会做出处罚。儿子从政,为避嫌不许;儿子从商,为避嫌也不许;估计连孔圣人也做不到他这种地步”
“统治者耳听目见,一定会将他当做全国官员的典范,四处宣扬歌颂,恨不得全国百姓、全国官员都知道出了这么一个圣人;这个圣人的一言一行,全部为整个王朝所推崇。然后,如若这位圣人,是敌国派来的奸细呢?”在桌子上画了个高大牌坊,李承▲▲▲▲,≠.≈.ne∽t道指着牌坊一旁的小人物说道“如果忽然有一天,这位在全国拥有至高名誉的圣人公开宣称,这个国家的内部已经腐朽不堪,自己已经绝望;良臣择木而栖,所以他投奔敌国,会是什么样的一种后果?”
抬起头,李承道直视着孔颖达,仿若要望进他的眼睛、直取他的思想“孔夫子觉得,舆论的真正可怕之处在哪里?”
“不知殿下有何高见?”睁眼一眨不眨,孔颖达随口就把球踢回到李承道脚边。
可惜的是,李承道从来不懂得慎言慎行为何物,从来不知收敛为何物!
只见他冷笑几声,一字一顿地说“一些人,不愿意公众一下子看清真相”
话音落,书房中是短暂的一阵沉默。沉闷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快喘不过气来。
如此过得片刻,孔颖达叹一声,道“不可否认,操纵、利用舆论的人,往往别有用心”
“舆论是一把利器,在操纵者手中,它可以被用来杀人,甚至可以被用来灭亡一个国家”李承道的手指,在那块高大牌坊上一下一下地不轻不重敲着,聒噪的声音到了令人心生厌恶的程度也不停歇“苏妲己之类的红颜祸国,盛世时足以逼死任何一位皇帝身边的美人花瓶,遑论乱世至山河破时;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黄巾军凭谣言与小利为大汉拉下帷幕,不讲此起彼伏声势浩大的起义军。舆论这种东西,每朝每代都有人在用。换朝换代的时候,更是舆论先行;借此来瓦解当权者一方的民心,使自己获得民众的支持。这些,孔夫子不否认吧?”
“苏妲己不思辅佐反蛊惑君王,东汉灵帝时大汉早已腐败不堪;殿下所谓的舆论导向,便是人心所向。其中固然有人别有用心、利用舆论,不过事实终究是事实!”孔颖达为所接受的正统教育辩解,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那道德绑架呢?”李承道愣了愣,而后这个词脱口而出。
孔颖达想了想“愿闻其详”
又是一个未曾听闻的新奇词语,孔颖达仅是有些一知半解的地步,不得不再次使用这个万能金句。
“我们的教育与传统思维似乎有个约定俗成的习惯:相比于强者,弱者更需要同情,弱者更需要理解,弱者更需要帮助。这话应该没错吧?”见孔颖达默然颌首,李承道才继续“百姓心中所想,即舆论导向所指”
“比如,一位老父亲控告儿子不孝顺。乍一听,几乎所有人都会谴责那个不孝顺的儿子,责令儿子负起身为人子的责任来。但谁又会想要去了解,这位父亲是否是焦仲卿的父亲?一时间铺天盖地的责怪与唾弃扑面而来,天地间无立足之地的儿子,是否会像焦仲卿一样选择自杀明志?如若因为这而使得一条人命逝去,究竟该追究谁的责任?”
双手交叉搭在座椅扶手上放在胸前,李承道将球踢给孔颖达。
“人言可畏”一言以蔽之,孔颖达点点头“殿下所言,老头子明白了”
所以才不喜欢书生啊,从来都吝啬于记录活生生、血淋淋的事实,硬生生使得悲惨事实成为了食不知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李承道在心里腹诽,却不吐露出来。酝酿一阵子,他继续说道“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其一,加强了南北交通,方便了南粮北运,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其二,沟通了南北交通,加快了经济的交流,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完整;其三,有利于南北交流,促进了南北化交融,使得中原化与南方化相融;其四,为随后的唐朝盛世打下了铺垫。而大唐的史书记载与宣传,从来只有‘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营建了东都洛阳,是对百姓劳役不息,征调不止,让隋朝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唯一的评价。从另一个角度讲,隋炀帝的确是为唐朝盛世打下铺垫”
连冷嘲热讽的语气都不带,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保媒大唐 最新章节第四百章 眉毛,网址:https://www.xbqg9.net/31/31726/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