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色拉格叛变(1/2)
作品:《一统全球》鲜卑国王拓拔真的b投降并未取得鲜卑国上下的b广泛同意,只是阿塞尔克所有见识了华军新式武器威力的b鲜卑臣民和将士才对投降中华帝国没有什么意见,其他地方的b鲜卑族人根本不承认拓拔真就这样把国家交出去的b命令,特别是越偏远的b地方,那些自大的b贵族压根就没有根据国王的b命令放下武器投降帝国。【更多精彩请访问】
拓拔真投降后,赵云曾问他为什么这么轻易就投降了,因为当时阿塞尔克城中还有近20万的b军队和50多万臣民,并非没有一战之力。拓拔真的b回答是不想让他的b族人在帝国的b炮火中无辜地死去,反正打不赢,还不如早点投降算了。其实赵云心里已认定是拓拔真自己怕炮弹砸在他头上才投降的b,否则坐拥20万骑兵的b拓拔真是绝对不会轻易投降的b。
整个鲜卑王国对中华帝国的b认识大都还停留在20年前的b大汉朝身上,根据以前的b战争惯例,投降国的b王族即使不全部杀死,受点苦头也是必须的b。因此拓拔真根据手下幕僚的b建议,忍痛将他17岁的b女儿,拥有草原第一美女之称的b阿江丹献了出来,呈送给帝国皇帝刘协做妃子,以避免帝国中央对鲜卑王族的b迫害。其实他这完全是多此一举了,不管怎么样,我是不会做这种事情的b,最多杀顽抗不降的b士兵,怎么也不会杀已经投降了的b敌国高层的b,这是战后稳定政局的b关键。不过既然有一个免费的b大美女,我是怎么也不会拒绝的b,也就当仁不让地收下了。
对鲜卑的b接收工作是非常困难的b,除了阿塞尔克和三军行军线上的b鲜卑族人因见识了帝国远征军的b军威而不敢反抗外,其他地方不服拓拔真的b决定而起来反抗的b部落数不胜数,他们主要的b反抗方式就是袭击华军的b补给线和占领各地的b主要城镇,挑拨普通牧民反抗帝国远征军对各地的b接管。得到各地接收受挫的b消息,远征军总部会议决定派出军队以军队来实行军管,等各地先稳定下来才让政府工作人员来接收。派出的b军队以鲜卑阿塞尔克的b投降部队为主,派出1/5的b帝**队加以监督,总共派出了4万名士兵的b华军部队和20万的b鲜卑部队分赴各地驻防。虽然在草原上剿匪困难重重,但也不能让各地的b叛军毁坏草原上本就为数不多的b城镇和部落聚居地,否则要让帝国来重建又要花费大量的b精力了。
色拉格是位于鲜卑国北方色拉格河周围的b一片大草原,地处鲜卑国的b边缘地带,再北边就是北方丛林中的b坚昆国了。色拉格草原地广人稀,草类丰富,除了气候严寒外,完全是一处非常适合放牧的b地方。早在100多年前鲜卑立国的b时候,色拉格家族就因在与匈奴的b作战中立下的b功劳获得了色拉格草原的b分封。其实色拉格河和色拉格草原都是色拉格家族搬迁到这里后才命名的b,以前只有少数的b坚昆国牧民在这里放牧,完全是一处没有经过任何开发的b处女地。
由于色拉格草原已经到了鲜卑的b北边,再以北就是萨彦岭的b山林地带了,气候严寒无比,整个年岁可以放牧的b时间只有8个多月,最低气温达到了零下0多度,只有这些受惯了严寒的b草原牧民才能在这里生活下去。生活的b艰辛养成了色拉格家族坚韧不拔的b精神传统,虽然整个部族的b人口也只有10来万,但族中英杰辈出,为鲜卑防守北边的b坚昆立下了汗马功劳。100余年来,色拉格家族长期位居军中的b领导地位,领导由色拉格草原上的b普通牧民组成的b军队抗击南侵的b坚昆军队,为鲜卑国北方的b稳定做出了巨大的b贡献。
色拉格家族的b当代家主为伊古尔,是色拉格家族100余年来少有的b英主,从领军作战到当上家主至今50余年的b时间里,他率领色拉格军队打败北边因生活困难而南侵的b坚昆部队20余次,上万人规模的b大战也有4次。每一次都把坚昆军队打得大败而归,可以,伊古尔已经是色拉格草原上的b真主,在这一片土地上,他就是所有草原牧民的b国王。
前世的b警言告诉我们绝对的b权利导致绝对的b**,在位20余年的b权利和大20余次的b胜利让伊古尔完全丧失了一个部落首领应该有的b决断能力,在他当上部落首领10年后,他就已经暴露出要取拓拔家族而代之的b想法。色拉格家族的b人也没有反对他的b设想,因为要是色拉格家族能统治鲜卑王国的b话,对大家都是好事,不过因为国家的b实力太强大了,除开各部落各自的b私人军队,由拓拔家族直接统领的b军队达到了0万,在战争紧急的b时候,他们还可以从自己的b臣民中召集十多二十万人,不是伊古尔凭几十场战斗的b胜利积累的b军威可以撼动的b。所以这些年来伊古尔也没敢轻举妄动,否则要失败了给王族把整个家族灭了就得不偿失了。
进入帝元5年,中华帝国要进军鲜卑的b消息隐隐传到伊古尔的b耳朵里,让他兴奋不已。不论是让他领军作战,还是拓拔真家族战败,由他来打败汉人军队取拓拔真家族而代之都是一件好事,所以从中华帝国的b军队进入鲜卑地界他就开始极力关注华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统全球 最新章节第91章 色拉格叛变,网址:https://www.xbqg9.net/32/3278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