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结局3(1/2)

作品:《东方好莱坞

第六百三十二章见蔡松林

在七八位保镖的周密保护下,林孝智从贵宾通道离开了机场,在机场停车场的一角停靠着几辆黑色的加长林肯轿车,一个保镖走过去询问了一下确定了正是来接他的车队后,一行人快速登上了汽车驶离了几场。

由不得林孝智不谨慎,他也很清楚自己现在在台湾得罪了多少人,不提那些心狠手辣的政客之流,光是这两年因他的打压台湾电影策略而损失惨重的台湾资本背后,不少根本就是试图洗钱的各种黑金。

若是被这些人知道他现在在台湾,说不得会闹出什么事情来呢,也许他的身份摆在那里别人不敢轻易要他性命,但下个黑手找人毒打一顿泄愤,或者趁机绑架敲诈一笔,这些绝对有人做得出来。

这次邀请林孝智来台湾的正是学者的老板蔡松林,台湾娱乐圈绕不开的大佬。

蔡松林应该是港台娱乐圈大佬中少有的帅哥之一,香港这边曾有媒体以‘台湾秦祥林’来赞美他。能与二秦中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秦祥林并称,可见蔡松林相貌有多出众!

相比之他英俊的相貌,贫苦出身、白手起家,短短一二十年便赚到了数十亿身家,巅峰时期甚至可以一句话影响到投资港片的近百亿台湾资本,蔡松林的崛起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说起来,台湾省的确是个奇怪的地方。

台湾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经济以及政治环境,正是得益于此它在二战之后迅速崛起,势头一度还在后世几大支柱工业能跟欧美扳手腕的韩国之上,仅次于日本。

可即便如此,台湾仍是唯一一个非第三世界的发达国家或地区中,没能形成本土完整电影产业链的发达经济体,连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跟新加坡都不如。

战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台湾省是公认日语电影的天下,日本电影人靠着日式伤痕电影,足足垄断了台湾市场一个时代,直到六十年代中后期台湾省内以琼瑶为主力的伤感言情电影的崛起,才稍稍为台湾人挽回了一点面子。

不过任何市场都不可能只靠一种类型的电影发展起来,再加上台湾本地有一个奇怪的规定,那就是省当局可直接抽取电影票房的30%作为捐税。而剩下的票房中,也只有少数几位台湾知名导演的电影可以享受‘五五四五’的待遇,即发行商拿剩余票房的55%,院线拿45%。一般电影公司跟院线的分成都被固定在三七上下。

这么高昂的税收跟离奇的规定,注定了台湾本地电影的悲剧。一部投资成本一千万新台币的电影必须要拿到三千万以上的票房才能赚钱。台湾自第一部电影开拍以来,只靠票房能赚到钱的电影几乎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都要靠当局的扶持勉强回本,只有少数特别优秀的电影才有可能通过录像带或登陆海外上映赚一杯羹了。

在这种大环境下,省内资本比起扶持本土电影自然更加青睐投资商业化更成功的港片,自六十年代末港片开始涉足台湾院线,到七十年代中期时台湾市场便已沦陷为邵氏跟嘉禾两家香港电影巨头的争霸主战场之一,港片一度垄断台湾省年度票房的九成份额。

八十年代随着邵氏的没落以及新艺城、德宝等新兴电影公司的崛起,港片迎来了黄金时代。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同时代的台湾电影也再次出现了崛起的萌芽。

1980年7月,一个名叫蔡松林的台湾人成立了他人生中第一间电影公司——学者有限公司,旨在拍摄出最好的本土电影。

这位白手起家的台湾大富豪在极短的几年里先后挥斥过亿台币的巨资拍摄电影,尽管大部分都亏到只能靠省政府的补贴政策回本,于是乎学者也很快走上了前人摸索的道路,即搭上扬帆中的港片,以台湾资本参股、以台湾籍电影人参演,通过学习港片不断提高自己的拍片水平。

尽管蔡松林在这条路上走偏了,没多久便意识到投资港片并运作其到台湾省内放映所获得的利润甚至比香港制作方更多后,他果断地出手收购并整合了台北、台中数条中小院线,并以此为根基组建了学者院线转型成为片商。

到了1991年时,蔡松林的学者院线在台湾省内以直接投资跟参与入股的方式,控制了超过130家影院、戏院,以接近40%的市场占有率超越四大国营院线,成为台湾院商之首。

有数据显示,自八十年代初以来,短短的十数年间蔡松林至少主导了超过百亿新台币规模的台湾资本参与港片的拍摄,其中仅他本人的学者自己投资总额便接近三十亿新台币,也难怪台湾媒体自寰亚宣布对台湾电影进行封杀后,不断刊登文章指责港片忘恩负义,因为整个港片的黄金时代毫无疑问是建立在台资的投资基础上的,尤其八十年代中后期的那几年,台湾资本几乎参与了超过七成以上港片的拍摄,要知道港片的巅峰几年每年出产的电影可是超过三四百部,双方之间的关系之密切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如此,但寰亚对台湾电影进行报复式封杀,影响最大的却不是蔡松林的学者。

因为林孝智自新亚成立之初,由他本人亲自掌机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东方好莱坞 最新章节另一个结局3,网址:https://www.xbqg9.net/6/6504/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