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虚妄的良知(1/2)
作品:《民国风云》第二十一章虚妄的良知
既然是这里扑了个空,石远就转而前往的驻地。
是北平地区影响力最大的报社之一,报社一贯以揭露军阀黑暗为己任,对苏俄思想进行大肆宣传,算是苏俄人在国内宣传阵地的排头兵!
这家报社的主编获取新闻的手段可谓多种多样,不单单有行贿;而且还会冒充知情人对两边进行讹诈性采访!最让人无语的是这家报社主编的人格底线,他曾经利用一些技巧推测出当时政府的洋人的谈判进程,然后在谈判尚未结束时就堂而皇之的公布在报纸上。
又有一次他去采访当时的总统段祺瑞,其向段祺瑞再三保证:三天之内不会把采访内容公布在北平的报纸上。段祺瑞答应了他的采访,这位主编获得了相关消息,可是这位主编却是第一时间就把内容发给上海的把这条消息当时就加印了几十万份号外出售,搞得人尽皆知。
在当时津浦路还没有通车,报纸号外由上海到北京必须由轮船运,要走四天路。因之当上海的号外运到北京时,已经超过“三天内北京城里不得走漏消息”的约期了。
他泄露的消息是什么?是中华民国决定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
不仅仅是参战,连具体参战细节都有,包括首先调动在法兰西的十五万华工,协助协约国修筑工事等等。
这位主编认为这样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这位主编甚至提出过两条记者所应当遵循的原则:第一条就是要有正当之理由——即在道德行为或目的上应是高尚的……
有了高尚的目的就可以使用卑鄙的手段?有了高尚的目的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泄露国家机密?有了高尚的目的就可以违背自己做人的底线?有了高尚的目的就可以把自己打扮的冠冕堂皇?
这样的一个报社,不管你标榜的是如何正义,如何先进,终究改变不了甘当国外敌对势力走狗的事实!
还是那句话,有建议可以当面提,有不同看法可以当面讲,正常渠道不走,却偏偏利用公众媒体对大众进行煽动,这就是心怀不轨!
作为老牌报社,还是颇有底气,不仅仅照旧开门营业,而且还找了几个京师地方检察厅的工作人员在门口守着。
石远对京师地方检察厅的观感已经从最初的好感变成现在的极度厌恶。
开枪事件发生之后,京师地方检察厅在报上罗列出一系列的证据,力主是政府军首先开枪;石远在警察局讨要义士们的遗体时,警长曾经说过京师地方检察厅相当负责,经常会过来查案;同为政府工作人员,京师地方检察厅的公正赢得了石远最初的好感。
石远当然不会相信一面之词,贤良寺的灵堂安置好之后,石远对这次的事件也开始了调查;随着调查的进展,事件脉络逐渐明朗,京师地方检察厅的作为也浮出水面。
这次的学生运动,领导人之一就是日前和石远打过交道的徐季龙,徐季龙本人曾经是律师,早年担任过京师地方检察厅的厅长,虽然时过境迁,毕竟人气犹在!这就解释了京师地方检察厅为什么会在开枪事件发生后一味的指责政府!
至此,石远对京师地方检察厅的好感荡然无存!
石远率领的车队赶到门前,车队缓缓停下,石远推门下车,面色阴郁的盯住门口的门牌,一言不发。
狂风小队的护卫们就下车,在街道两边设立警戒线,还是要先清场。
门前的检察厅人员颇为紧张,他们也不知道石远到底想干什么;门内就有几名身着长衫的文人跑出来,面色愤怒的想找石远理论。他们实在想不到,石远居然敢真的冒天下之大不韪!
根本不可能过来,狂风小队的战士们已经封住了的大门,连同京师地方检察厅的工作人员都一并赶进门。
既然过不来,那几名文人就站在原地大声理论;石远不置可否,根本就不加丝毫关注。
沉默是最令人恐惧的,文人们心中的不安越来越强烈,理论就慢慢变成了叫骂……
小昭和蒲文君也下车,虽然有点娇弱,但是异常坚定的站在石远左右。
石远就笑:“看看!这就是文化人,不理他们他们就要开始叫骂,为了吸引人的眼球无所不用其极!他们也就这点本事,如果不加理会,他们的叫嚣就不会起任何作用!”
有外人在场时,小昭一向不说话;蒲文君就顺着石远的意思走:“不理会也不行,总有人会受到他们煽动的!”
石远微笑,言语间带着丝丝寒意:“怎么可能不理会,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准备好承担相应的代价!不管是谁最好都不要忘记这一点!”
“通通通……”
街道尽头沉重而又整齐的脚步声渐渐传过来,这渐行渐近的脚步声就像一面战鼓,沉重的敲击在围观人群的心头,围在街道两端看热闹的市民很自然的就让开道路,让这帮杀气腾腾的军汉通过!
卡车要送师生们会涿州,过来的第六旅战士们就只能跑步前进;战士们经常进行越野训练,跑跑步这就是小意思了。
战士们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民国风云 最新章节第二十一章 虚妄的良知,网址:https://www.xbqg9.net/7/743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