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水泥大船(4/6)
作品:《恋千年》方两个目标之间夹角的光学仪器。通常用它测量某一时刻太阳或其他天体与海平线或地平线的夹角﹐以便迅速得知海船所在位置的经纬度。六分仪具有扇状外形﹐其组成部分包括一架小望远镜,一个半透明半反『射』的固定平面镜即地平镜﹐一个与指标相联的活动反『射』镜即指标镜。六分仪的刻度弧为圆周的1/6。使用时﹐观测者手持六分仪﹐转动指标镜﹐使在视场里同时出现的天体与海平线重合。根据指标镜的转角可以读出天体的高度角﹐其误差约为±0。2°~±1°。六分仪的特点是轻便﹐可以在摆动著的物体如船舶上观测。缺点是阴雨天不能使用。
对于航迹推算,还有一新玩意儿,就是拖曳计程仪。它是利用相对于船舶航行的水流,使船尾拖带的转子作旋转运动,通过计程仪绳、联接锤、平衡轮,在指示器上显示船舶累计航程。
其实,在我国古代,已有简单的计程仪或叫测程仪。如三国时期吴国海船航行到南海一带去,有人写过《南州异物志》一中有这样的记载:在船头上把一木片投入海中,然后从船首向船尾快跑,看木片是否同时到达,来测算航速航程。这是计程仪的雏型。一直到明代还是用这个方法,不过规定更具体些,就是以一天一夜分为十更,用点燃香的枝数来计算时间,把木片投入海中,人从船首到船尾,如果人和木片同时到,计算的更数才标准,如人先到叫不上更,木片先到叫过更。一更是三十公里航程。这样便可算出航速和航程。
我国古代这种计程的方法,和近代航海中扇形计程仪构造很相近似。扇形计程仪也是用一块木板,不过用和全船等长的游线系住投入海中,然后用沙时计计算时间。沙时计一倒转是十四秒。在游线上有记号,从游线长度算出航速和航程。我国古代用香枝,西方近代用沙时计,两者实在是异曲同工。当然,王木木现在的拖曳计程仪的使用要轻松得多,要不,为了测速,24小时有人在船上来回跑,嘿,也够风景的。
综合以上三仪器所得数据,再配上其他一些常规的仪器,如两脚规、算盘、三角尺、量角器等,船行航迹的推算已经不难了。
其次,为了航行,王木木添置了陆标定位系列仪器,供陆标定位用。这个系列中,主要有测水深仪器,王木木现在还搞不出回声测深仪等现代先进的仪器,暂时只能沿用古法了。中国至迟在唐代末年已有测深的设备。一种是“下钩”测深,一种是“以绳结铁”测深。深度达到六十多尺,这还是浅水测深。再稍晚一些,有记载说用纲下水测深,“纲长五十余丈,才及水底。”纲是大绳,五十多丈,在已是深水测深了。南宋末年吴自牧的《梦粱录》上说:如果航海到外国做买卖,从泉州便可出洋。经过七洲洋,“船上测水深约有七十余丈”。当时测水这样深,可见我国宋代已经有比较熟练的深水测深技术了。所以,加强管理,这个办法还可勉强使用。
在陆标定位系列仪器中,还需测量物标水平夹角用的测夹角仪器,现在就通用六分仪了。
在陆标定位系列仪器中,还需测量物标距离用的测距离仪器,现在王木木选用的是带标尺的望远镜进行测距了,使用熟练后,效果还不错。
第三,为了航行,王木木添置了天文定位仪器,主要是在陆标看不见时,用以观测天体定位。相对于本系列仪器,上述仪器就可以称为“地文航海技术仪器”其实,在我国古代航海,主要就是靠天文。所以,这个技术就叫做天文航海技术。天文航海技术主要是指在海上观测天体来决定船舶位置的各种方法。我国古代出航海上,很早就知道观看天体来辨明方向。西汉时代《淮南子》就说过,如在大海中乘船而不知东方或西方,那观看北极星便明白了。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外篇?嘉遯》上也说,如在云梦中『迷』失了方向,必须靠指南车来引路;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必须观看北极星来辨明航向。东晋法显从印度搭船回国的时候说,当时在海上见“大海弥漫,无边无际,不知东西,只有观看太阳、月亮和星辰而进。”一直到北宋以前,航海中还是“夜间看星星,白天看太阳”。只是到北宋才加了一条“在阴天看指南针”。
大约到了元明时期,我国天文航海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已能观测星的高度来定地理纬度。这是我国古代航海天文学的先驱。这种方法当时叫“牵星术”。牵星术的工具叫牵星板。
牵星板用优质的乌木制成。一共十二块正方形木板,最大的一块每边长约二十四厘米,以下每块递减二厘米,最小的一块每边长约二厘米。另有用象牙制成一小方块,四角缺刻,缺刻四边的长度分别是上面所举最小一块边长的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和八分之一。比如用牵星板观测北极星,左手拿木板一端的中心,手臂伸直,眼看天空,木板的上边缘是北极星,下边缘是水平线,这样就可以测出所在地的北极星距水平的高度。高度高低不同可以用十二块木板和象牙块四缺刻替换调整使用。求得北极星高度后,就可以计算出所在地的地理纬度。
元代意大利的马可波罗由陆路来我国,在我国耽了二十多年后由海路回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恋千年 最新章节第25章 水泥大船,网址:https://www.xbqg9.net/7/770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