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再次东出(2/3)
作品:《从黄巾小兵开始》
“然也。”楚歌点头道,“草原辽阔,甚至大于我中原之地,在草原中部,有一部族名蒙古,如今正是蒙古人最强盛之时,其领导者被草原各族推举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意为如同海洋般强大的的帝王,早些时候本初见过东海,当知此意吧。”>
袁如和王允相视一眼,有点不相信,又有点担心自己等人承包下来的牧场。>
两人的神色被楚歌看在眼里,笑着安慰道:“监察院有派人监视蒙古人的动静,若是其南下,朕自会派兵抵御,这草场既然属于我大乾,自然永远都是。”>
“陛下神武。”众人连道。>
对于楚歌的承诺,袁绍和王允是相信的,他们当初可是直面大乾兵锋的存在,更何况如今的大乾坐拥两国之地。>
国内欣欣向荣,文治武功日日增强,哪怕有比五胡更强大的部落,两人都相信大乾会轻松打败对方。>
走着走着,楚歌突然道:“既然你们觉得北方的草场更好,那就派人去占据,去放牧,朕不管其他,只要求我大乾的未来,不缺牛羊和战马,你等可能做到。”>
“是,陛下,我等定不负陛下所望。”>
北方商盟的众人大喜,陛下的一趟巡游,竟然白白让他们取得更多的牧场承包权,实在是意外之喜。>
众人看看袁绍,又看看王允,想到陛下这次北上巡游,把贵妃娘娘——貂蝉也带在身边。>
众人不由再次感叹王允的老而弥坚。>
巡视了北方牧场后,楚歌还对边关的防御状态和百姓生活进行了了解。>
总体来说,没有对手的边关将领有所懈怠,对此楚歌也没说什么,当兵的每日操练,却又没敌人过来,自然会有所懈怠。>
对于这种情况,楚歌想了下,决定增加轮换次数,新的人员到一个陌生地方,又是边关,往往能保持一段时间的警惕。>
至于今后蒙古人真得抵达大乾,他自然会派其他大将前来镇守。>
从北方回来,时间也进入了深秋。>
这天蔡邕进宫觐见。>
“陛下。”>
楚歌看着老丈人支支吾吾,欲言又止的样子,不禁好奇道:“蔡大人有何难言之隐,但说无妨。”>
听了楚歌这话,蔡邕想了下,终于开口道:“陛下,老臣听说您开春后又将东行,前往明地,可有此事?”>
楚歌点头道:“确有此事,明庭如今名存实亡,清人不得人心,正是我大乾增土扩地的最佳时机,朕不想放过。”>
蔡邕道:“陛下,打仗自有军中将领为陛下分忧,千金之子坐不垂堂,陛下又何必次次亲征。”>
一听这话,楚歌还以为蔡邕是担心他的安危,不过对方不知道他升级需要亲自杀敌,或者亲临现场,统帅麾下士卒杀敌。>
若是独坐龙椅就能轻松升级,他又怎么会闲着发慌去前线呢。>
一念闪过,楚歌笑道:“蔡大人无须担心朕的安危,朕自有分寸。”>
“陛下,臣不是担心陛下的安危,而是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陛下做。”蔡邕的否认,倒是让楚歌有点诧异。>
“更重要的事?”楚歌奇怪道,“何事需要朕亲自处理,皇后和朝堂诸公都决定不了吗?”>
“其他人自然决定不了。”蔡邕诺诺道,“陛下,您该有子嗣了。”>
楚歌一愣。>
又听蔡邕继续道:“天家子嗣关乎社稷,天下百姓和朝中大臣期盼已久,望陛下早日诞下龙子。”>
看着蔡邕眼巴巴的眼神,得,楚歌都不想和对方解释了。>
很显然,这不是蔡邕一个人的意思,而是代表朝堂大多数人的意思。>
确实,古代帝王的子嗣是朝臣和百姓很关心的一件事。>
毕竟皇位的交替,下一任皇帝的好坏,可是直接关乎天下兴衰的大事。>
楚歌又不能和所有人解释他长生不老,不急着要孩子。>
况且说了也没用,没有亲眼见证,说了这话,也没有几个人会相信的。>
甚至那些忠心国事的朝臣更会忧心忡忡,担心他这个皇帝年纪轻轻就想追逐帝王的长生之梦。>
好吧,既然解释不清楚,又懒得解释,那么只能趁着出发前,努力造小人了。>
秋去东来。>
临近年关的时候,蔡琰和貂蝉终于传来了好消息,两人双双怀孕了。>
这也让楚歌松了口气,原来多次同床,不见两女怀孕,楚歌还担心他数据化后的身体,是不是和项少龙一样,因为穿越的原因无法让女的怀孕呢,这下放心了。>
消息传出后,可谓是举国欢庆。>
加上又是过年时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从黄巾小兵开始 最新章节第一百一十五章 再次东出,网址:https://www.xbqg9.net/14/14526/116.html